(一)一個立志長久持續發展的企業,必須有自己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縱觀世界上可以稱之為偉大企業的成長歷史,在其逾百年的成長過程中,企業共同的價值觀莫不起著靈魂的作用。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引起了廣泛關注。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步意識到,改革開放三十年令我們的綜合國力得以極大地提升,經濟成就令世人矚目。而與此同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國各族人民必須將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自己建設祖國的共同追求,才能使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共同奮斗,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強盛,人民富裕。
企業成長的歷史也揭示了一個規律,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回答了企業存在的理由,顯示出企業發展的終極方向,宣揚了企業一以貫之的價值主張,作為企業的靈魂,可以支撐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永不迷失方向,永遠不會缺乏前行的動力。尤其在遭遇社會動蕩和周期性經濟波動時,企業共同的價值觀可以發揮巨大的精神支撐作用。無數企業倒閉的案例研究表明,其大多數即使在倒閉后還不能回答成立企業時的追求、愿景和目的。那些短命的企業普遍表現出經營管理方面的短期行為。
建業在2002年企業成立十周年時正式啟動了省域化發展戰略,并隨之在全體員工思想上確立“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價值主張,同時提出“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的共同追求。建業人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落實到河南、落實到企業,就是要讓全體員工熱愛河南,建設河南;就是要讓全體河南人堅定中原崛起的信心,強化“河南人意識”,擔負起建設河南、奉獻河南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胡葆森在《論中國房地產開發商的角色定位》一文中闡明的企業角色定位“城市化進程的推動者、社會價值的建設者和民族復興的責任者”,以及多次宣揚的“明日河南之于中國,必同于今日中國之于世界”的觀點,集中體現了建業人共同的價值觀及其在企業二十年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靈魂作用。這一點,是值得所有創業者和企業決策者共同重視的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性、基礎性命題。
(二)一個企業只有完成由機會導向型向戰略導向型轉變,找到與企業戰略相匹配的商業模式,才標志著其從幼稚走向成熟。一個區域的健康發展,無疑需要一批建業這樣戰略型企業的強力支撐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發展史,盛極一時轉而銷聲匿跡的企業不可勝數,南德、步步高、三株、秦池、德隆等一批“流星”企業的興衰史,引發了“中國企業為什么做不大”的大討論。剖析這些案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些企業沒有實現由機會導向型企業向戰略導向型企業的跨越。地產行業更是如此,曇花一現的企業很多,河南共有數千家地產企業,每年都有一批企業悄然隱退,有的企業難以做久,有的企業根本沒有打算做久。實踐表明,一個企業只有完成由機會導向型向戰略導向型的轉變,才標志著它從幼稚走向成熟,建業無疑是較早跨過轉折點的企業之一。
所謂機會導向型企業,就是只看眼前,不顧長遠,只看利潤,不看其他,沒有清晰的業務范圍和商業模式,不放過任何商業機會。這樣的企業經不起風浪,也經不起時間檢驗,往往是大潮退去后的“裸泳者”。與之相反,一個戰略導向型企業,有核心價值觀引領,有發展規劃帶動,有支持體系推進,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并提前為之做好準備,不為誘惑所動,不為困難所挫,圍繞主要業務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向戰略導向型轉變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企業的共識,但知易行難,真正做到的企業很少。難在兩點:一是如何落實,二是如何堅守。建業的省域化戰略突出了企業內部資源與外部環境的匹配,強調企業家戰略構想與員工戰略視線的互動,確保了發展戰略的高效執行。
有了正確的發展戰略,企業還要找到與發展戰略相匹配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簡單說就是公司通過什么途徑或方式盈利,從而實現自己的發展戰略。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好壞高低之分,關鍵是企業要因地制宜,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企業在商業模式選擇上容易陷入兩大陷阱:多元化和跨區域。尤其是企業在完成了初始積累以后,未來的路如何走?怎么樣才能邁上新臺階?很多企業在盲目多元化和跨區域擴張上折戟沉沙。2004年,持續三年的聯想多元化轉型戰略宣告失敗,重新專注PC領域才有今日聯想的成功;河南春都的多元化則徹底錯過了中國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跨地域擴張失敗的地產企業更是不計其數,順馳地產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一個基于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跨省擴張程度提高,會顯著降低企業的盈利能力。
以省域化戰略為核心的“建業模式”,無疑為企業探索適合的商業模式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當前,中原經濟區建設無疑需要一大批這樣的戰略導向型企業。但是,河南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并沒有意識到向戰略導向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些企業雖然已經意識到了,但對發展戰略制定以及商業模式選擇的難度缺乏深刻認識。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河南企業必須適時調整發展戰略,設計出適合當地市場需求的簡單清晰的商業模式,從而把握新的發展機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
(三)一個企業只有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并且能夠使企業核心競爭力適應外部環境的動態變化,培育發展動態能力,及時找到自身優勢與發展機遇的結合點,才能從優秀走向卓越,實現基業長青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不易或無法被競爭對手模仿的競爭力。什么難以模仿呢?這就是企業中的默會知識。1958年英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哲學家波蘭尼提出了這個概念,被經濟學和管理學廣泛使用。與顯性知識不同,企業中的默會知識往往是伴隨著某個過程的知識,如果競爭者沒有參與這個過程,就很難體驗到這種知識的存在,而參與者又很難表達出來,所以難以模仿。建業模式之所以“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就是在省域化戰略實踐中沉淀下來的默會知識,它體現在省域化戰略實施中員工的心理感知,體現在歷經磨難后的高度認同,非親歷者不能理解。
企業核心競爭力還要能夠適應發展環境的劇烈變化。著名企業管理學家吉姆•柯林斯在《從優秀到卓越》中強調,優秀是卓越的敵人,一些支撐了優秀企業的要素可能會成為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礙。新世紀以來,很多相當成功的跨國企業陷入困境,這里面既有湯姆遜、沃爾沃、柯達等這種傳統制造業企業,也有諾基亞、摩托羅拉等高技術型企業,甚至包括雅虎、eBay等所謂新經濟公司。其根源在于,面對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帶來的環境變化,難以及時作出有效應對。一部企業興衰史表明,一個企業只有注重動態能力建設,才能從優秀走向卓越。
建業省域化戰略的成功推進,得益于建業在人才隊伍建設、治理機制完善、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動態能力建設,可以迅速整合內部資源,創造新價值,在劇烈變化的環境中及時準確地找到新機遇,獲得新發展。河南企業的發展現狀與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高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人才培養方面,有成熟的員工培養規劃的企業鳳毛麟角,很多企業甚至僅僅把員工作為盈利工具,員工得不到起碼的尊重,更不可能獲得能力上的提升。河南企業在治理結構上差距更大,很多企業主還是把企業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實行家族式治理,不信任管理團隊,事無巨細都要老板簽字。與國內外管理規范的企業相比,河南企業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現代化、國際化管理方法較為缺乏,管理方式相對粗放,這樣的企業不可能基業長青。河南的企業和企業家無疑需要補課,政府應該在人才隊伍培養、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多支持。
中原經濟區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任何一個企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企業必須要從新的視角、新的高度重新審視河南,及時調整自己,不要盲目復制,不要簡單模仿,在深刻理解區域特征和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找到自身與區域發展的共振點,找到自身優勢與區域優勢的最佳結合點,不斷創造出新的價值。這是任何企業都可以從建業省域化戰略中得到的啟示。
(四)企業要從戰略高度承擔社會責任,以感恩意識積極回報社會,形成企業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創造共享價值,做社會全面進步的推動者,政府要為這樣的企業積極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企業要敢于擔當社會責任,形成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企業家要有感恩意識,深刻認識付出與收獲之間一體兩面的關系。建業從戰略高度重新思考企業與社會的關系,胡葆森形象地把企業與社會的關系比喻為樹木與土地的關系,樹木只有通過落葉把營養返還給土地,才能從土地里汲取到更多的營養,完成新的生命周期。所以,胡葆森認為企業交稅并非僅僅出于遵紀守法,而是為了回報社會,形成企業與社會的良性循環。從這個視角對企業社會學進行深刻思辨,建業探索的是如何在企業成功與社會進步之間重新架起一座橋梁。近幾年,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地溝油、樓脆脆等一系列典型案件不僅觸及了道德底線,更觸犯了法律底線,引發了人們對企業社會角色的深度思考,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面臨重構。每一個企業家都應審視自身價值,站在凈化商業環境、推動行業提升、履行社會責任等超出營利目標之外的高度,重新看待企業發展。
胡葆森對企業的社會學思辨與戰略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不謀而合。邁克爾•波特在2011年的新作《創造共享價值》中強調,企業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是互相推動、良性循環的,企業的性質必須被重新定義為創造共享價值,而不是利潤本身。傳統的企業理論認為,企業必須創造一個獨特的價值主張來滿足特定消費群體的需要,卻忽略了滿足社會根本需要的機會,更多創造價值的機會被錯過。共享價值視角則提供了一個企業利用其技能、資源和管理能力來引導社會進步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而且能夠贏得社會對它們的尊重。
建業一直在探索成為社會全面進步的推動者,為政府上繳更多的稅收,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社區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為群眾打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建業的核心價值主張不是單純地追求商業利益,而是能夠邁向偉大的企業。胡葆森有三個樸素的經營理念可以概括為“胡氏準則”:一是“擺不到臺面上的事不做”,胡葆森在建業成立之初就告誡員工要警惕兩個高壓線——“行賄受賄”和“偷稅漏稅”,這使得建業始終嚴格恪守道德和法律底線。二是“可以對老板說不”,胡葆森曾經鄭重地告訴他的財務總監:“如果你發現我有哪些做法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一定要告訴我。”三是不搞末位淘汰,從社會視角看企業,經營并不是一場淘汰賽,片面追求業績指標會使大部分員工忽視社會責任,甚至觸及道德底線,與建業價值觀格格不入。
但是,從政府視角看,企業與社會的共生關系也沒有得到廣泛認可。邁克爾•波特坦率地認為,經濟效率和社會進步之間的“零和博弈”已固化到政策選擇的制度中,政府始終是在兩者之間做著此消彼長的權衡取舍。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渡經濟體中,企業尤其是非公企業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責。在價值共享原則下,政府也要轉變理念,重新審視企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企業無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為重要的中堅力量。助推本地企業做大做強做久是各級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的健康發展也需要來自政府的“援助之手”。能否重商、尊商是一個區域市場、環境甚至文化是否成熟的試金石。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各級政府在培育企業、提升企業素質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要為企業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高地,引導企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五)優秀企業家在任何時點上都是一種戰略性稀缺資源,企業家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涌現出一批胡葆森式的優秀企業家
無論是從全球視角,還是從國內視角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展都需要一批優秀企業家。美國的洛克菲勒、韋爾奇、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 等,日本的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稻盛和夫等,中國的李嘉誠、張瑞敏、柳傳志、倪潤峰等,他們不僅創造了神話般的企業傳奇,甚至還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經營哲學,引領了一個時代的發展,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企業家尤其是優秀企業家,在任何時點上都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戰略性稀缺資源。只有他們才能把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諸多生產要素整合起來,轉換成先進的生產力。優秀企業家需要與生俱來的潛質,需要獨特環境的熏陶,更需要市場競爭的磨練。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獲得成功的企業家雖然不計其數,但真正能夠提煉出經營之道的優秀企業家卻寥寥無幾。
優秀企業家大多有著卓越的眼光和判斷力、超群的智慧和才能、堅忍的意志和品格、崇高的人格和魅力,集創新、勇氣和智慧于一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能大事小,爭上處下,為了心中一個既定的目標,他們能承受常人難以承受的壓力,行業環境越是復雜的時候越能出思想,企業發展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能指方向,核心團隊越是迷茫的時候越能定戰略,這就是優秀企業家的成熟風采。胡葆森就是這樣一位在市場經濟中大浪淘沙顯現出來的優秀企業家,從他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成長軌跡。懷揣著回報家鄉的夢想,在市場意識匱乏的河南創業。從幾十個人、一個樓盤開始,到現在幾千員工、幾十個項目,一路上追求卓越、堅忍圖成,屢屢在關鍵時刻出思想、指方向、定戰略,把一個小房地產企業打造成了一個現代化上市公司,成長為河南地產的業界領袖和中原企業的新標桿。實踐證明,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不同素養的企業家會有不同的戰略眼光和經營策略,企業發展軌跡也會大相徑庭。胡葆森的超人眼光、過人智慧和人格魅力,值得企業家學習和借鑒。
胡葆森還嘗試通過建業的發展和自己的探索,塑造豫商新形象,讓全國企業家聽到豫商的聲音、看到豫商的表現、理解豫商的情懷、認同豫商的志向。為此,胡葆森積極參與中國企業界的各項社會活動,擔任了諸多社會職務,如中房協副會長、中房協中小城鎮開發委員會主任、河南房地產商會名譽會長等,曾任中城聯盟輪值主席、中國企業家俱樂部輪值理事長等。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與國內眾多企業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贏得了他們的尊重,提升了河南企業家在全國企業家群體中的地位。
如何看待企業家,如何善待企業家,如何支持企業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河南推進中原崛起的20年,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提升與一大批優秀企業和企業家群體的成長分不開。雙匯、三全、金星、思念、建業等優秀企業及其掌舵者的成長史,證明了企業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而此過程中涌現出的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也是中原崛起的成就之一。中原經濟區建設更需要加快培育企業家群體,各級政府應該從地區經濟發展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的視角和高度來重新認識企業家的地位。要看到,企業家體現的是一種先進生產力,培養和造就企業家就是推動區域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六)非公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很多優秀非公企業已經是國內市場的行業引領者和國際競爭的重要參與者,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進一步強化非公企業的重要作用
非公企業在中國一直是在激烈爭論和利益博弈中前行的,在體制邊緣上艱難生存,在市場夾縫中勇敢創新,面臨著國有企業的壟斷和跨國企業的競爭,逐步強化了自身的地位和作用。經過市場經濟20年的洗禮,中國一大批非公企業成長為行業標桿,甚至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跨國企業的主要競爭者,起到了很多國有企業沒有起到的作用。鄧小平“南巡講話”20年以來,非公企業的快速發展印證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我們還囿于“姓資姓社”的爭論,就不會有適合非公企業發展的土壤,就不會有當前“中國制造”的國際地位,更不會有向“中國創造”提升的現實基礎。
建業20年的發展歷程,折射出一個非公企業在中原崛起中的成長與擔當。一位知名學者考察建業后感慨地說:“建業已經做、正在做、打算做的事情,很多國有企業做不了,也不打算做。”建業的擔當精神、自律意識、開拓勇氣、創新毅力,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無論從全國還是河南來看,一大批像建業這樣優秀企業的快速成長,充分表明了非公企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一個區域的企業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非公企業的發展空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經濟刺激措施產生的“擠出效應”一定程度上引發了“國進民退”現象。國有企業快速進軍競爭性行業,跨國企業持續推進戰略性布局,但是,非公企業的市場準入仍然受到或明或暗的限制。這種態勢必須扭轉,否則中國就難以找到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2010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明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在后危機時代復雜的經濟環境下著力為非公企業拓展發展空間,助推非公企業做大做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有不到10年的時間,培育發展一批非公企業并使之成為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的推動者,事關區域發展大局。但是,當前羈絆非公企業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依然廣泛存在。“新36條”如何在落實中實現政策和實踐的“無縫對接”,還需要克服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等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障礙與壁壘。中原經濟區建設任重道遠,需要河南的非公企業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各級政府也要為非公企業發展創造更加寬松的外部條件,著力破除“看不見的墻”,在各行業各領域支持一批非公企業發展壯大,使之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