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之所以能攫住人心,就在于生命的自我實現。
——魯道爾夫•奧伊肯(德國哲學家)
無論社會如何變遷,我們都需要理想主義的存在,它是時代向前的動力,是理想生活的靈魂,也是讓情懷落地的信仰。它是一種進取、引領和超越的力量。羅伯特•勃朗寧曾寫道:“一個人的探索,應遠遠超出他的所能,不然要天堂何用?”
Google :以偏執理想主義探索未來
信仰“技術必將改變世界”并大膽付諸行動,是硅谷一項可貴的傳統。從Microsoft、Apple到Google、Facebook,幾乎一脈相承。比爾蓋茨希望人人都能用上電腦,喬布斯希望通過一件東西改變世界,拉里•佩奇希望網絡解決世界的“信息民主化”,扎克伯格希望用技術“重新定義平等”。不同時代的標志性企業家,都有一樣的精神內核,他們相信那些看起來瘋狂的事情。正是在這種理想主義的驅動下,硅谷才產生了如此波瀾壯闊、前仆后繼的創業神話。
這其中,Google 可謂是最具理想主義色彩和創新精神的互聯網企業。2015年Google 執行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出過一本書《重新定義公司》,以自己的親身體驗深入解讀Google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 曾一度風靡。 拉里•佩奇在里面說過很重要的一句話:“我覺得一般人都傾向于思考那些既已存在的事物,而Google的任務就是去思考那些一般人尚未想到卻非常需要想的事。”
這也就不難理解Google X實驗室的誕生——這也許是世界唯一一個鼓勵、甚至要求定期探究“荒唐”想法的組織。它默默地深入了解太空升降梯和冷核聚變,曾嘗試設計磁懸浮式的懸浮滑板,也曾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生產無人駕駛汽車......它內部倡導“先做最難做的事”和中國人難以理解的“鼓勵失敗“的文化。Google X的目的不是解決Google 的問題,它也沒有肩負慈善的使命。它存在的終極目標是,創立一些改變世界的企業,它們可能最終成為下一個Google 。
Google毋庸置疑可以稱得上偉大企業,但其偉大并不單單是因為它用了短短十幾年時間創造出了諸如Android,Chrome,搜索,Gmail等無數偉大產品,更重要的是,它在用一種近乎偏執的理想主義信念不斷探索著人類的未來,以及如何用科技改變人們的生活。
萬科:繼續高舉理想主義大旗
今年1月23日在水立方,曾登過珠峰,劃過賽艇的王石發表了一場名為《回歸未來》的演講。過程之中王石一度淚流滿面,而演講背后所分享的傳奇人生無不令人感慨……在談到“放手”萬科時,他說:“我的放手不是對萬科的現狀滿足了,而是因為我有一個理想,我想他做到偉大,想要創造一種文化,超越公司本身的行業影響,給社會帶來一個正面作用。”
不可否認,王石為萬科留下了一個團隊、一個品牌、一種機制、一種文化以及一種對中國商業模式真正有價值的探索。從股份制改造住宅產業化,從引入事業合伙人制度到世界500強,萬科一直是中國房地產市場化發展潮流的領跑者。
當我們談論起萬科或王石,不自覺就會聯想到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自創業開始王石帶領萬科所信奉的“陽光下的利潤”“豐盛人生”“尊重生命”等商業倫理,在中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得到了有力驗證,并支撐和成就了具有標桿意義的萬科。萬科對標學習索尼公司、無印良品、新鴻基地產以及匯豐的事件依然被廣泛談論;萬科十幾年前的廣告依然被奉為行業經典;在大多房企都普遍推行精裝修、住宅產業化、綠色建筑的當下,我們可能早已忘記這是萬科十多年前就努力倡導推行的東西......
也許新時代的人們并不能完全理解誕生于情懷滿滿的80年代的萬科。它自身擁有一種銳意進取、超越自我的精神。這種精神源自于王石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而在如今羞于談情懷和理想的時代氛圍中,銷售規模登頂房企榜首的碧桂園們,似乎與“三好學生”萬科之間還差著幾個綠城。
2月1日,在萬科新總裁見面會上,郁亮依然擲地有聲地表示,王石高舉的理想主義大旗萬科一定會高舉下去。
諾貝爾文學獎:理想主義的榮光與燈塔
“許多許多的歷史,才可以培養一點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可以培養一點點文化。”這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新聞公報中的一句話,當年授予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時曾引起不小的爭議。其中最大的爭議之一就在于諾貝爾獎該不該頒給一位歌者。
的確,諾獎從誕生那天起,便因其朦朧的評判標準備受爭議,但“理想主義”的傾向始終相隨。大概很少有人知道,這項文學巨獎的評獎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卻有一條“理想主義傾向”原則。諾貝爾在提出這個獎項概念的時候,希望將獎金授予那些具有理想主義的人。
于是,在歷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中,我們時常可見“理想主義”的字樣,比如1925年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的授獎詞中便如是寫道,“由于他那些充滿理想主義及人情味的作品——它們那種機動性諷刺常含蘊著一種高度的詩意美”;再比如1926年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齊亞•黛萊達的授獎詞,“為了表揚她由理想主義所激發的作品,以渾柔的透徹描繪了她所生長的島嶼上的生活;在洞察人類一般問題上,表現的深度與憐憫”。
也許“理想主義”自誕生起也許就是個迷人的概念,它一度成為人類仰望和追求的精神標桿。1908年憑借作品《精神生活漫筆》而獲獎的德國哲學家奧伊肯說,“理想主義之所以能攫住人心,就在于生命的自我實現。”它吸引人們為之努力奮斗,從而實現生命應有的價值。
這種精神的向上力量,激發著人們勇敢地沖破現實并超越現實的限制。在庸俗和枯蕭的日常生活之中,人們希望靠理想主義的浪漫色彩和想象力來呈現生活的另一面。“文學能夠向我們提示永恒的真理,將生活提高到超越日常喧囂繁雜的高度,并支持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的求生信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這項獎勵,給文學以榮光,至此,文學才能扮演它理想中的角色。”致力于理想主義書寫的奧伊肯說。
理想國:想象另一種可能
“我們日常所做的,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都是瑣瑣碎碎的具體事情,但這些事情很重要。再宏大的夢想,都是建立在這些細節之上的。”這是“理想國”創始人劉瑞琳在一次關于品牌發展的演講中說過的話,真誠樸素,一如他們出版的書籍。
出一兩本好書不難,但常年持續出好書,就會凝成一種出版的品格與氣質。8年來,“理想國”堅持自己的態度和品質,成為很多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的精神家園。它的作者群包括了陳丹青、蔡國強、徐冰、賈樟柯、侯孝賢、木心、白先勇、龍應臺、約翰•伯格、帕蒂•史密斯、柳宗悅、原研哉、隈研吾等近百位各個領域的重要人物。2015年6月,由作家、媒體人、華人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觀察者梁文道出任策劃人,“理想國”全面推出影像計劃“看理想”,將有意義的知識與觀念以視頻影像的方式公之于眾,用文學和藝術的眼光繼續探討新時代下的公共理念與價值。
可貴的是,“理想國”一直保持著對一個理想社會的期待,并用開放的眼睛,看待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想象另一種可能的存在。它不僅是一家獨特的出版機構,以文字、影像和思想跟這個時代發生關系,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群,聚集著眾多學者、作家、藝術家,他們與公眾交換經驗、觀察與思考。梁文道曾說,“在當下如此艱難的出版環境中,要維護這個‘文化人的共同體’,不僅需要專業、嫻熟和獨到的眼界,更需要理想主義者的勇氣、熱情、創意和執著。”
今年3月,“看理想”聯合CHAO,舉辦第一屆“室內生活節”。在一個月時間內,集中呈現五十余場文藝活動、京都匠人及生活類型工作坊。在當下嘈雜紛紜的都市生活與網絡社交時代,“理想國”依然帶著自己獨有的“固執”與“理想”,踏上了探索生活方式領域的全新旅途。
華為:一棵理想主義的大樹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或者說前15年,企業界曾經有過一個短暫的騎士時代。一批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獻身精神,家國情懷,甚至充滿了清教徒精神的,從不同領域里,從體制內走出來的小人物,開始了在剛剛經歷浩劫的那樣一個背景上的商業長征。這批企業家是那個時代里缺乏夢想精神、缺乏騎士文化的國土上的一批商業騎士。
華為25年前以兩萬人民幣起家,十幾個人,沒有技術,沒有自己的產品,主要工作是在做交換機的倒買倒賣。但當時的任正非敢于提出來“二十年后通信制造行業全球三分天下,華為有其一”的宏偉目標。今天華為在這個行業里已經成為全球的領導者。如果任正非不是一個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就不會有華為的今天。
理想主義者任正非,把華為的總體戰略描述為一棵大樹:“華為有一棵大樹。樹干就是大數據、云,也就是管道。樹干上有許多枝杈,枝杈上邊掛著許多果,就是運營商,就是千百萬家運營商,就是千千萬萬的企業用戶。他們都要在這個樹上開花結果。大樹的根是最終客戶的需求,不是運營商的需求。最終客戶的需求和體驗,是我們最豐富的營養。只有最終客戶才可以是華為的根”。
25年來,華為只做了一件事兒,就是通信制造業。從未涉足房地產,涉足資本運營,這在中國企業,甚至在世界企業中也是不多見的。作為現實的理想主義者,華為能夠把理想跟夢想推進到戰略層面,進而推進到戰術執行的層面,實現所謂的夢想成真。
阿里巴巴:理想主義與家國情懷
人們一直認為阿里巴巴的技術是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差的,百度李彥宏懂技術,騰訊馬化騰學技術,而馬云根本不懂技術。但正因為不專業,才尊重并且敬仰。
從阿里巴巴成立以來,加入過阿里的大概有6萬人,有3萬多員工在這十五年里離開了阿里。而每個離開阿里的員工都有個極度糾結的過程。因為阿里不像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它特別的理想主義,成立至今始終在用使命感、價值觀感染走進它的每一個人。
在阿里巴巴創辦的前四五年里,每當有新員工進來,馬云一定會花兩個小時時間跟大家交流。他會這樣傳遞企業價值:我一定不承諾你們會有錢,不承諾你們會當經理,不承諾你們會買到房子和汽車,但你們的眼淚、委屈、冤枉、倒霉,我們公司一個都不會少,都會給你們。
你既要活著,還要為理想奔命,確實比較辛苦。但是我相信,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是務實的。
回望過去的十五年,阿里最主要的財富就是有一批有理想主義情懷的員工。阿里的第一個產品是員工,其次才是軟件、技術,再次才是淘寶網。只有員工變化了、成長了,阿里的客戶、產品才會發生變化。這一點是這個企業一直堅持的。直至今天,這些理想主義色彩一直影響了阿里人的思想、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在馬云看來阿里同所有18歲的人一樣,有無知、有天真,但這些也是最彌足珍貴的地方。他在一次演講中說:“讓阿里巴巴堅持18年的是因為我們有理想主義,堅持理想主義使阿里巴巴走到了今天。我最擔心的是我們的員工,看到自己擁有這一切的時候,忘卻了理想主義。如果人沒有了理想,這個人會活得非常無趣。而由人組成的組織失去了理想,一個公司失去了理想,就只是一部賺錢的機器。”
馬云向6萬名阿里人提出了我們必須要有“家國情懷”和“世界擔當”的要求,“必須考慮自己的家、考慮每個人的家,考慮這個社會,考慮這個國家,考慮世界的擔當,阿里才會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