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壹脈文化進入《建業》編輯部的視野,源于開封七盛角的非遺文化館,而更重要的是壹脈公眾號上那句“真實地記錄傳承者”。編輯部以“民藝復歸”為題,嘗試對民間手工藝和民間文化的傳承進行探討并持續關注。
2017年4月,老胡偕同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核心成員馬云、馬蔚華、劉永好等45位大咖走進非遺文化館,感受中原非遺文化;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走進非遺文化館,短短二十分鐘的參觀,令中原民藝與壹脈文化一度成為新聞焦點。
隨后,編輯部多次前往開封、濮陽、安陽、許昌、洛陽等地,試圖實地探訪民間手藝人,記錄他們承續至今的手藝和質樸的生活態度,但礙于種種原因并未能集結成冊。在與壹脈文化創始人張曉立的深入交流中,我們逐漸意識到非遺傳承人面臨的困境和民藝推動者的重要性。
因此在這一輯的策劃中,除卻關注非遺傳承人之外,我們更延伸視角,將目光聚焦于民藝的守望者和推動者——他們可能是傳承人的子女、一家公益組織、一家民營企業,或者是一群熱愛民藝的年輕人……他們堅守、記錄、整理、尋找、融合,以一己之力守望著中原手藝,探索著可持續化的運作模式,賦予著古老民藝新的生命力。
民間手工藝不僅僅是一項舊時匠人的謀生技藝,更是關于我們過去生活的記憶,也即“來時的路”。我們探討民藝的復歸,是試圖在手藝留存之外,喚醒人們的保護和傳承意識,探尋傳統民藝在當下和未來的新生之路。
一支毛筆,承載著千百年飽含自然與體溫的手工技藝;一種音韻,記錄著中國戲曲文化的傳承與嬗變;一張古琴,寄寓著千百年來文人的風凌傲骨與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本期《建業》我們聯合壹脈文化,嘗試對中原民間手藝和文化的傳承進行探討。在開封七盛角非遺文化館,陸續關注到數十位非遺的傳承者、守望者和推動者,他們堅守、記錄、整理、尋找、融合,以一己之力賦予著古老民藝新的生命力。
心手傳家
傳承人宋長虹
[釋義]宋室風箏
汴京宋室風箏,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占有相當地位,汴梁風箏經千年傳承,至今不絕。宋室風箏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組裝骨架,攜帶方便。最獨特之處在于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相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自身的延續,同時也推動了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
[傳承人]宋長虹
1975年生,河南省開封市人,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自幼跟隨父親宋天亨學習傳統風箏制作,對學習傳統手工藝的執著和酷愛堅持至今。積極參加非遺作品展示活動,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多次接待國內外大中小學生來工作室學習制作風箏。
風箏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而到了宋代,放風箏真正成為人們最喜愛的戶外活動之一。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也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如今在汴梁,仍然有人用雙手扎著精美的風箏,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宋室風箏”。
“碧落秋方靜,騰空力尚微。清風如可托,終共白云飛。”在別人眼里,風箏代表春光莫負,代表天倫之樂,而在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人宋長虹眼里,風箏是用手寫就的家史,用熱愛修飾的藝術品,用古老技藝加持的身份。
“家里代代相傳風箏制作手藝,到了我父親宋天亨已是第五代。我父親的曾祖父就做風箏,父親也是從小耳濡目染,又對畫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后來寫意畫的功底全用到了風箏上。并且他酷愛《動物世界》,觀察動物如何運動,比如老鷹、仙鶴的翅膀飛翔時如何振動等等,也逐漸影響了我們的風箏‘象形’類的風格。”宋長虹聊起家里的手藝傳承,已然是嫻熟、熱愛的狀態。做風箏的手藝,著實是門學問。手工制作風箏要經過很多道工序。選擇好蝴蝶、蝙蝠等形象造型,之后在絹面上勾勒出線條,細細填上鮮艷的顏色,用熨斗將絹面熨平;然后在酒精燈的加熱下將晾干一年的竹篾燒彎,每一根竹篾都是一刀一刀削出來的;接著將竹篾上膠,用線繩固定,以使骨架牢固;然后上膠貼絹面,修細節,成型,試飛……
“我父親一做就是幾十年,熬得也患上了眼疾。醫生多次叮囑不能再過度用眼,可父親一口氣又扎了幾百套不重樣的微型觀賞風箏‘百蝶圖’以及各類蟲、魚、鳥、獸的風箏,就是希望這門手藝能結結實實傳下來,不能在自己手里斷了……我也自然而然地接了下來,如今更多地在青少年以及家長中做風箏知識的普及和手工課,讓更多的人能夠親身體驗到這門手藝,并且發現其中的趣味。而且我也有意識地鉆研繪畫、改良它的工序制法,讓宋室風箏更精美地延續。”
隱沒無言
傳承人田愛云
[釋義]二夾弦
中國地方戲曲,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東部及北部、山東省西部、江蘇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帶,因其伴奏樂器四弦胡琴每兩根弦夾著一股馬尾拉奏,因此被形象地稱為“二夾弦”。它吸取了花鼓、梆子、琴書等諸多戲曲精華,曲調優美流暢,聲腔委婉細膩,生、旦、凈、丑的唱腔都有“真腔吐字,假嗓行音”的特點,號稱“半碗蜜”。因其起源于民間流行的民俗小調,故在民間鄉村有著濃厚的群眾基礎。當時的開封二夾弦幾乎成為全國聞名的唯一代表開封的戲曲品牌。2007年開封二夾弦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人]田愛云
1941年出生于山東省菏澤市安興鎮,自幼家庭貧困,8歲開始學戲并拜二夾弦第四代傳承人李學義、張素云等人為師,12歲開始登臺演出,16歲進入開封市二夾弦劇團。開封市二夾弦劇團團長,國家二級演員,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作為中國傳統的地方戲曲,二夾弦在蘇魯豫皖地區,尤其是在鄉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開封二夾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開封二夾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田愛云對二夾弦情有獨鐘,經過多年的悉心鉆研,在繼承發揚傳統的二夾弦唱法之外,她還吸取了京劇、豫劇等多種戲曲的特點,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開封二夾弦唱腔調門,使觀眾聽起來倍感新穎別致。然而,受資金、場地、人才影響,二夾弦已經成為瀕危曲種。為了讓二夾弦活下去,田愛云付出了將近一生的心血。1984年,開封二夾弦劇團被撤銷。此后,輝煌至極的開封二夾弦一落千丈。退休后的田愛云本應享受天倫之樂,但內心深處的隱痛卻時時折磨著她:難道開封二夾弦就這樣銷聲匿跡了嗎?不行,決不能讓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消失!于是田愛云作出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賣掉家里僅有的兩處房產,集全家之財力,展開搶救開封二夾弦的行動。“既然要做,就要做好。2002年,我自費創辦開封二夾弦藝術學校,招來了幾十名學生,請了以前二夾弦劇團的同事當老師,還給孩子們上文化課。2004年,在開封市二夾弦劇團重新成立之后,這些孩子開始陸續登臺演出,劇團也很快有了很高的名氣。可是沒多久,由于資金短缺等原因,孩子們都被高價挖走了,劇團最終也只能解散。”2008年,田愛云入選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錄,與此同時她還面臨著一身債務、投入了無數心血的劇團解散、傳承二夾弦的希望渺茫……每每說到此處,田愛云就難以控制情緒,泣不成聲。培養熱愛戲曲的氛圍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大工程,還需要很長時間,盡管缺乏年輕的傳承人,但田愛云仍然在二夾弦傳承之路上默默堅守著。“既然國家授予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稱號,我就有義務把開封二夾弦這個文化品牌傳承下去。二夾弦后繼有人,這門藝術就傳承下來了,我也就放心了。”
弦音古道
傳承人王棟
[釋義]古琴斫制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活著的音樂,也是中國文人的音樂語言。對于古人來說,古琴的角色不僅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道”。古琴藝術的傳承不僅表現在琴派、琴史、琴人、琴譜、琴曲等演奏藝術上,還表現在斫琴(精工細作古琴的工藝技術)。古琴面圓底平,象征天圓地方。琴長三尺六寸六,象征一年366天。琴上13個“徽位”(音階),代表一年12個月加1個閏月。古法斫琴技藝極其復雜,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經歷300多道工序,制作工期長達三年左右。
[傳承人]王棟
1974年生,鄭州管城區人,畢業于河南大學,斫琴師石振中先生的外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中州派古琴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1991年開始隨石振中先生學習傳統古琴制作技藝與彈奏;2004年創辦鄭州暢古山房斫琴工作室;2010年出版《斫桐集——古琴制作與修復》一書,是當時中國古琴史和出版史上第一本專業古琴制作與修復的書籍,也是中國古琴斫琴師首次對古琴制作秘密的公開。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由于古琴的傳承受到派別和古琴特殊記譜方式的限制,加之其傳習多屬于言傳身教的方式,古琴逐漸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地域性的流派。河南因地處中原,河南古琴的風格流派被稱做中州派。早在公元前662年,衛國人在楚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建城時唱道“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由此證明,河南人早就懂得選用桐木、梓木來造琴了,這種用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的選材一直沿用至今。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王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跟隨外公——中州名家石振中先生學習傳統古琴制作技藝與彈奏,2004年創辦鄭州暢古山房斫琴工作室,一面斫琴,一面教授學生,努力使這門技藝發揚傳承下去。古琴由于其文化特性導致制作工藝十分復雜,一張琴的制作工期長達一年或者更長,工序繁復,學習周期長。現在真正按照傳統方式制作古琴的傳承人越來越少,隨時面臨著斷代的可能。王棟堅持古法制琴,選料通常會選用150~200年以上的木材,經過備料、合琴、灰胎、安裝附件、髹漆、裝足、打弦等300多道工序,歷經1~3年才最終完成。
“現在很多人僅僅把古琴當成一件樂器,其實它內在是一種人與天地、自然的溝通。”王棟如今每周都會抽出幾天時間到深山里教孩子們和自己的學生彈琴,給他們講千年的故事。“我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師,但我希望弟子們能明白這份傳承的意義和責任,實實在在把古琴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幾十年斫琴經歷,王棟一路堅韌走來,早已與古琴融為一體:“從古琴當中,我最大的收獲應該是,讓我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相信,我的琴會帶著我的氣息,飄向遙遠的未來,千年之后依然有人在用我的琴彈奏著這些古音。”
泥塑生命
傳承人憨刀
[釋義]泥咕咕
泥咕咕,河南極具特色的手工藝品,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和中國民間傳統泥玩具類型一樣,是在一種極為封閉的條件下世代傳承的黑底彩繪。“咕咕”指斑鳩的叫聲,泥咕咕就是以斑鳩的叫聲取名,相傳這門手藝源起于唐朝,傳到如今原料依舊是最簡單的泥土,并多以三國、水滸古典名著人物和飛禽走獸作為題材。泥咕咕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了中華民族生命力與創造力,是歷史文化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活化石。
[傳承人]憨刀
憨刀,原名宋楷戰,一個行走在靈魂上的癡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被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刻系”聘為客座指導老師,2009年被西安美院“雕刻系”聘為客座教授,2010年被河南大學、河南工程學院先后聘為“藝術系”客座指導老師。作品曾被日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國內外收藏家等收藏。
在浚縣泥咕咕集中產地楊玘屯村,你隨便問一位老藝人手藝是怎么學的,他們幾乎都會這樣回答:“自小跟俺爹學的。”正是這種輩輩相傳的方式,保留了泥咕咕身上醇厚、原始意韻。作為土生土長的浚縣伾山街道楊屯村人,宋楷戰打小就喜歡用泥巴做小玩意兒,常常幫著父母做一些簡單的泥塑,長期的耳濡目染,讓他逐漸對泥塑制作產生了興趣。然而父母并不支持宋楷戰專門學這門手藝,他們覺得泥塑不過是一個小玩意兒。
背負著來自家人的壓力,宋楷戰外出打工數年,可他心中始終惦記著故鄉的泥咕咕。一個偶然的機會,宋楷戰目睹了一位老藝人制作泥人的過程。這讓他有了一個想法:辭掉工作,回到家鄉,把泥咕咕文化發揚光大。
2006年,浚縣泥咕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隨后浚縣出現了許多泥咕咕家庭作坊,泥咕咕產業迎來了春天。但宋楷戰對泥咕咕的期待卻不僅限于藝術收藏,他立志要給這“古老玩意兒”一片更新更廣的天地。
“如何將原生態的泥咕咕融入現代人的文化生活,是我們泥咕咕藝人必須思考的問題。”宋楷戰嘗試與高校聯合建立多個教學實踐基地,編制教材,并通過與制酒瓶場等企業聯合做定制產品,泥咕咕酒具和茶具一經入市,訂單量超200萬。
2013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開始系統化運作泥咕咕,賦予古老文明市場化、商品化的新活力,同時又不失傳統藝術風范,使之更好地傳承下去。
2017年,在七盛角的非遺館內,宋楷戰聯合壹脈用展覽的形式,向更多人宣傳泥咕咕文化。當李克強總理蒞臨非遺館參觀非遺傳承人的手作時,當馬云、馬蔚華等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們駐足在泥咕咕前時,傳承千年的民間技藝在那一刻大放異彩。
“我好像已經離不開泥土,它已經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有時做出一件新作品,仿佛能聽到它們在向我道謝,不再是冷冰冰的物件,而是有了生命。泥土沉默地躺在我們腳下幾千年,而今被手藝人賦予了新的生命,可以說對得起泥土對我們的忠誠。”這是宋楷戰的自白。
在讓泥咕咕文化融入服飾、建筑、裝飾等更多行業的同時,宋楷戰正在努力為泥咕咕打造設計、生產、包裝、銷售一條龍,應用線上線下一體的銷售運作模式,讓這門技藝真正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在土生土長的地方,做著土生土長的手藝,宋楷戰的傳承與堅守之路或許才剛剛開始。
一筆千年
傳承人劉好亮
[釋義]散卓毛筆
散卓毛筆是古代名筆,自唐以來,世傳其業,其筆毫約長寸半,藏一寸于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稱散卓筆,為世人所貴重。這種筆改變了晉代以前的舊制,逐漸趨向軟熟、散毫、虛鋒。此筆“無心”,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種或兩種獸毫參差散立扎成,筆毫軟硬適中,具備尖、齊、圓、健四德。無心散卓筆具有性能柔潤、根基牢靠、久用不散、注墨性好、書寫流暢的特點。
[傳承人]劉好亮
劉好亮先生,項城人,大宋散卓毛筆第32代傳承人,多年致力于鹿邑汝陽劉毛筆的傳承發展,崇尚道家文化,深得“制筆齊家、立德做人”之家祖真傳,將“和光同塵”“見素抱樸”等思想與制筆工藝完美融合,并在“道教祖庭”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創建了“天地人”牌毛筆,先后榮獲“中華老字號”“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金字招牌。
毛筆作為一種傳統又古老的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之雅稱。清代楊賓《大瓢偶筆》中說:書之佳不佳,筆居其半。書法要寫好,技法固然重要,但毛筆好不好,也是重要的因素。古來就有“蒙恬造筆”之說法,毛筆最早起源于秦朝,相傳,劉氏先人劉寅曾為蒙恬的軍中文書。他解甲歸田之時,將制筆工藝傳于劉氏子孫。隨著朝代更換,族群繁衍,紙墨演進,書寫變幻,毛筆的發展也隨之江水分流、花開百枝。唐宋時期,開始流傳“散卓”,制筆工藝有重大突破。散卓毛筆含墨飽滿,下筆穩健,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文房上等佳品。
作為大宋散卓毛筆第32代傳承人,劉好亮多年致力于鹿邑汝陽劉毛筆的傳承發展。經他手制作的毛筆,落筆從容帷幄,宣紙上一眼分明。
“我打小就開始做毛筆,祖上幾輩人全是以制筆為生,村子里的人也都制筆,起先是小作坊生產,挑著擔子在外售賣,后來建設工廠,再后來逐步市場化,直至今日村里做筆的人僅存不多,大多數人都選擇外出務工了。”
蔡襄《陶生帖》記載:筆頗精,河南公書,非散卓不可為……散卓筆的制作過程繁雜精細,前后需要歷經128道工藝,分毛、脫脂、去絨、裝毛井然有序,齊、墊、切、梳、修缺一不可。選毛如沙中淘金,精心挑選,一根根地疊加組合,絲毫馬虎不得。裝毛考驗耐心,將筆毛扎進筆管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不急不躁的人生哲理。
一支小小的毛筆,是祖先智慧遺留的千年瑰寶。現在科技發達,機器什么都能做,但想做出溫度,只有通過手工才能完工。
2016年劉好亮在開封成立了自己的筆業公司,之所以選擇來開封這座城,正是看中這片書法藝術的豐蘊沃土。加入壹脈是劉好亮深入挖掘開封文化的契機。在壹脈,劉好亮開設的第一堂手工課,就吸引了許多忠實筆迷。通過開設課堂以及與各類非遺傳承人的交心切磋,讓他看到了民藝復興的希望,也找到了堅持下去的動力。
一支毛筆濃縮了傳承的含蓄表意,更結下了非遺的筆墨情緣。
棄舊圖新
傳承人安剛
[釋義]篆刻
篆刻是一種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老藝術,從秦漢一直沿用至今的權威信物,具有象征意義及圖騰所特有的神性。它由書法和鐫刻結合,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稱“印”,到唐宋之際,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形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
[傳承人]安剛
安剛,1970年生于開封,古城汴梁一位“書畫印”皆為擅長的藝術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所謂書畫相通,安剛在創作的道路上不斷刷新自己,大膽突破,在摸索中實現藝術道路上的極致追求與個人藝術造詣的涅槃蝶變。
安剛的工作室位于開封古城文化客廳,下沉的空間內錯落有致陳放著文房四寶,四面墻壁上懸掛著獨有風格的書畫作品,而在這一方水墨之間有一處精致往往被人所忽略——那就是篆刻。
“書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書法家。”書畫印本是一脈同源,安剛能將之融會貫通,呈現出書畫印作品的完整性與和諧性,蘊含著歷久彌新的時代感。有人評價他的作品“書畫中有金石味,篆刻里有書畫的設計感”,這就是安剛獨有的藝術精神。
安剛幼時就用兒童玩具積木為印材,無師自通地反刻文字,涂色鈐按,自以為樂。十六歲考入河南省工藝美校,接受系統的美學教育。十九歲拜在尚仁義先生門下,開始正規的篆刻訓練。安剛的從藝之路穩扎穩打、循序漸進、終至佳境,這種對藝術的熱忱,得以讓他踏上一條純正的藝術之路,并在傳承、探索與創新當中建立自己的藝術體系與章法。
因為對書、畫、印的全方位綜合學習,安剛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是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相互滋養,形成一種獨有的審美特質。無論是中國風系列還是禪茶系列作品,仿佛都貼上了他的性格標簽,具有很強的識別性。
安剛對于篆刻的鉆研程度用功頗深,對古璽、漢印及明清流派印有深入研究,他曾臨摹大量古印,文字多宗漢法,也常以鐘鼎、楚簡文字入印,偶爾融入草書,時出新意。其篆刻作品古樸大氣、平中見奇的風格,能放能收,既有雄健豪放的一路,又有委婉工細的一面。
安剛的篆刻印璽也為其書畫作品增色添彩。風格迥異的印章點綴在角落,成為書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神來之筆。就連漢磚、碑拓、佛像都能成為他創作的元素,加之流暢的落款題跋,更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書、畫、印互相呼應、彼此成就,古意盎然又耳目一新。
“任何一種藝術形態的保護與傳承最終都要以人為主體,付出心血的藝術才有靈魂。篆刻雖不是冷門藝術,卻也如‘象牙塔’般,非常高端,不會成為大眾趨之若鶩的門類,所以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要鉆進去,更要走出來。”在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中,安剛也曾有過苦惱和困惑,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施展空間。于是,個性化定制誕生了。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一方篆刻作品被運用到服飾、茶具等日常用品上,呈現出獨具一格的藝術風采,也彰顯著藝術的實用精神。
編輯部聯合策劃:《建業》雜志&壹脈文化
主筆:宋幸然耿靜
特邀編輯:壹脈編輯半島
影像:壹脈攝影師拉斐爾、部分由受訪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