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李嘉誠的產業遍布香港各個角落,有學生這樣寫作文,香港是一座城,一座李嘉誠的城!
在河南,一家地產商深入河南“省、市、縣、鎮、村”5級市場,18個地級市早已全覆蓋的同時,今年它還要實現河南120個縣級市全覆蓋,這種聚焦一個省全覆蓋的縱深度,在中國地產圈可能無人能及!
在河南,建業是連續多年的樓市“河南王”,市占率達10%;而從客戶看,目前客戶140萬,未來希望做到為10%的河南人即1000萬人服務;同時,建業戰略的“大視野”:從好房子到好生活,從建業到建業+,從過去聚焦河南樓市8000億蛋糕到布局河南22000億全社會零售總額更大的藍海。今日之建業早非昨日的開發商,而是涵蓋地產、金融、科技、足球、教育、文旅、酒店、商業、農業、旅游、物業、君鄰會等12大板塊的大型綜合服務集團。
而在2019年,河南建業可能會創造一個“模式奇跡”——即一家企業在一個內陸省份持續深耕一大領域做到銷售規模和資產規模雙雙破千億的“地域奇跡”,這個成績單,在全國所有內陸省份而言,幾乎沒有第二家案例……事實上,上述總總,只是建業成績單的一個局部呈現,建業在河南真正的厲害之處是建業打造了河南品牌制高點的建業“商譽”和“胡葆森個人品牌”——我想后者,才是建業27年真正的實力“輸出”。
今天,老潘來聊聊建業的戰略之變,很有料有趣,它也是一家極具研究價值的“少數派”房企。
一則建業是一家依靠戰略驅動的房企,這在政策市主導的房企游戲中,建業要做戰略驅動其實很難。彼時,萬科郁亮就強調房地產因為政策市,幾乎無戰略可言,但對建業而言,河南有其在中國樓市的獨特存在和發展階段。
二則建業省域化戰略這么多年一直存在“被贊揚、被質疑、被誤解”的種種高關注,比如盡早走出河南早就是N千億房企呢,比如在投資驅動的樓市游戲中建業打出一張“服務王牌”,比如大規模多元化布局11大行業是否能個個做好……贊揚也好,偏見也罷,建業用業績、數字、口碑等,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一種全國化房企和同行無法抄襲的路徑
一種在地產圈獨特存在的商業模式
建業,是少數派!
全世界2類成功企業
世界上有兩種企業可以做得很成功。
第一類即“專注一個領域做到全國第一,甚至全球第一”。
比如做手機做得最好的蘋果,做可樂做得最好的可口可樂,國內白酒做得最好的茅臺……特別是在日本眾多百年企業中,往往很多都是幾代人把一個小物件、小商品做到全球第一,這些都是專業制勝、技術領先的企業,都很成功。
第二類是多元化深耕一個區域內做到“巨無霸”。
他反對跨區域、全國化和全球化擴張,而是埋頭深耕一個區域,典型如亞洲首富李嘉誠之于香港的多元深耕。在香港,你用的電是李嘉誠發的,你住的房子在香港有七分之一是李家蓋的,你買家電的豐澤電器是李家開的,你買藥品、化妝品等日用消費品的屈臣氏也是李家開的,賣百貨的百佳超市也是李家的……在香港,李嘉誠在港口、電訊、零售、基建、能源和動產租賃等數不清的行業都有滲透扎根,而且很多領域也都做到當地數一數二。
同樣中國內地河北保定的孫大午開創的大午集團也是如此。在保定,你喝的礦泉水是孫大午的,吃的牛肉干是孫大午的,自來水廠的水也是他家的,發電也是……事實上,類似美國、英國、我國香港等全世界范圍內,在一個區域深扎根做大做強,這樣的成功案例很多。
對比之下,專業制勝是一種“窮盡專業、持續迭代、不進則退”的玩法,而區域做強是一種“多元布局,持續深耕”的做法,但兩者其實各有脆弱性。
專業制勝并非容易,每一次專業化產品(服務)的升級迭代都是一次考驗,因為你只專注做一個領域、一個行業、一個產品(服務),所以一旦你的產品技術被對手超越,或者你的產品創新出現巨大質量事件,可能整個企業就會面臨生死存亡問題。
比如三星手機在技術突破上出現手機炸裂事件后就讓整個企業陷入被動,業績和口碑雙雙大幅下滑,同樣通話高品質的諾基亞被更高維的智能手機產品蘋果瞬間超越,諾基亞甚至說聲再見的時間都沒有就瞬間沒落……所以對單一性、專業化企業而言,產品技術上一定要持續領先,否則企業就很危險。
區域做強最核心是“企業品牌和企業家口碑”,或者是“商譽”,這不能出大問題。比如李嘉誠的個人品牌好壞,就直接代表了他旗下所有產業、企業、產品等,比如買屈臣氏的東西,你會思考這是李嘉誠的企業,應該會靠譜一些。深耕河南27年,無論是建業的企業品牌,還是胡葆森的個人品牌,堪稱兩大金字招牌。
打個比方,假設在河南開一家奶茶店,冠名建業品牌就意味著品質和服務的后臺體系保證,可能建業牌奶茶價格會貴一半,銷量甚至會翻一倍,這是區域做強后的品牌紅利,本質還是解決了信任問題。
建業事實上也做到這一點了,就在2019年5月,建業面向他的8000名君鄰會客戶,僅僅說了要替業主定制好房子,圖紙什么都沒有就有400多名老業主交了不菲的誠意金,很多客戶還預定了多套。客戶的態度是“就沖著你是建業吧”。
建業之變:從紅海到大藍海
建業,是家什么企業?
在2008年上市倫敦路演時,胡葆森打開中國地圖,用兩句話介紹了建業。
第一,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國東南西北的中心位置,擁有1億多的人口。
第二, 建業是一家非常簡單的公司,即堅守一個地方為1億河南人蓋房子,彼時建業已經蓋了16年,而如今建業把一件事做了27年。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建業聚焦河南的省域化戰略開始面臨新時期、新河南、新樓市的新拷問。這是胡葆森最為關注的“時代之變”“需求之變”“行業之變”?彼時,擺在掌舵人胡葆森面前有太多的戰略考題:
從規模看,2017年400億,2018年812億,2019年預計破千億,規模天花板到了怎么辦?
從產業看,在一個內陸省蓋房20多年后,未來依舊只是蓋房子是否會讓企業發展陷入瓶頸?
從模式看,拿地蓋樓賣房滾動開發、血拼高周轉的游戲已達到極限,模式難突破怎么辦?
從對手看,河南樓市成紅海,地產30強悉數到來,百強六成進入,建業如何面對“過江龍”?
從區域看,河南城市化率51.8%,到70%不會太久,舒服的上半場結束,煎熬的下半場來臨。
從客戶看,建業100多萬客戶多是高凈值人群,他們要好房子也要美好生活,是否該滿足?
從企業看,建業如何從紅海到藍海?如何與對手差異化競爭?如何保持企業持久健康發展?
從產品看,老胡強調沒任何理由為客戶提供二流產品和服務,新時期如何讓產品服務升級?
…… ……
一大堆棘手的問題,建業必須突破傳統思維,戰略創新、模式突圍、構建差異化戰略、可持續發展,必須滿足客戶的需求升級……
基于此,建業在2015年6月6日,也就是在建業23歲時,掌舵人胡葆森提出了建業新藍海戰略。
胡葆森宣布,建業2015年后要迅速從過去的房地產開發向新型生活方式服務商全面轉型。這種轉變,意味著建業掀起了新的篇章。
建業,也從“建業時代”走向“建業+”時代,布局也開始從好房子向好生活大擴張。
好生活,新生活,建業+,這的確是一片更浩瀚的大海!
不同的是,過去地產開發也是海,只不過服務的海是藍海,而開發的海已然是紅海!
更關鍵的問題是,藍海的蛋糕夠大嗎?夠支撐建業未來做大嗎?
以2018年河南專業機構統計數據來看,2018年河南樓市這個“紅海”大約有8000億,建業地產做到10%左右市占率,10%的市占率,其實已經很高了。
考慮到河南城鎮化率還有20%左右提升,加上建業省域化戰略與河南省推行的“百城提質”的戰略的高匹配,未來河南樓市的紅海預計超過1萬億,而建業在地產板塊,未來也或將突破1000億甚至更高,這對建業而言,或許只是時間問題。
建業+,加出“新生活”!
那么,說不清道不明的“新生活”,到底有多大了?
對此,建業以全社會零售總額來評價新生活的空間,根據2018年的保守數據,河南全年社會零售總額已經高達2.2萬億,竟然是河南房地產市場總額的3倍左右。
更大的差異在于,地產在走下坡路、下半場,但消費卻在升級,擴張。
尤其在河南,建業所服務的百萬級高凈值客戶正在加速地消費升級,消費增長,也就是說2.2萬億的新生活藍海蛋糕還會持續變大,更關鍵的問題,建業+如何提高這個藍海的占有率?
自此,建業在地產下半場紅海更紅時,提前切入了一片少有人進入的“新藍海”!
“房企+”很多,建業+有5不同
建業+所瞄準的新藍海,切入者少!
而建業+,更有土壤、有資本、有能力去切入!
事實上,“建業+”的玩法,并非建業專利,地產行業的“房企+”戰略很多,比如萬科+,泰禾+……地產慢慢趨于行業天花板,各大房企幾乎都在轉型,所以單從字面意思來看,建業+,并不算新鮮!
核心不同的是建業+的內涵,或是建業+的土壤。
事實上,建業+不是簡單的多元化,也不是所謂的產業1+1大于2,建業+與其他標桿房企的“房企+”,歸納起來有5大不同,則是更值得同行關注的。
第一, 是定位不同。建業+在建業集團是“一級戰略”“核心戰略”,而其他標桿房企+更多是“輔助戰略”,地產開發才是“核心戰略”“主導戰略”。
老潘統計發現,在林林總總的百強房企+發布中,很多都是“一體兩翼”“三駕馬車”“四大航道”的定位和表述,所謂的房企+,只不過是圍繞地產上下游的產業延伸和“加法”,即在地產之外增添類似金融、服務、商業地產、物業、長租公寓、汽車、高科技、農業等N多產業。而建業+,則更多是圍繞客戶需求去布局,整合和打造眾多客戶需要的新產業的“大一統”平臺,建業+的核心邏輯和前提是“客戶為先”,而其他房企+更多是基于產業上下游互補的邏輯。顯然,出發點和初心是不同的。
第二, 建業的“建業+”不是獨角戲,它既是“建業省域化戰略”的深化,又是建業大服務戰略的具體落地,三者如今組合在一起,讓建業整體戰略和商業模式上形成了“地產開發、運營和大服務”的一體化戰略,這就讓建業的所有創新和吃螃蟹在頂層設計上形成了戰略閉環。
首先,三者一體化在全國化很難實現,但建業在一個區域內卻能發揮一體效應,而且這種效應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效應;
其次,“建業+”,既延伸了建業地產開發的盈利,打破了收入的局限性和瓶頸,又反過來為地產開發銷售賦能溢價快銷,過去賣房子只是一次生意,現在建業+可做客戶一輩子生意,這個2.2萬億蛋糕也足夠大,就看建業能切出多大一塊?據說目前“建業+”給出的目標是20億、40億、100億的營收目標,從老胡的期望來看,建業+要大展拳腳;
最后,省域化戰略和地產沖千億的擴張戰略,又反過來成為“建業+”加速推進的紅利,省域化戰略雖然難以實現全國東邊不亮西邊亮的區域輪動紅利,但卻讓建業更聚焦,把所有資源投資在河南內,尤其是18個地級市,120個縣級市的“雙雙全覆蓋”以及“省、市、縣、鎮、村”5級市場的縱深布局和落子,以及開發銷售的增長以及每年5萬戶社區的交付,最終讓建業客戶基數更大、客戶分布更縱深且均勻,有這100多萬且日益增長的高凈值客戶,建業+就有了“底氣”。
第三,建業在河南省服務資源的“密集度”“廣泛度”,是所有其他本土房企和外來全國化房企比擬不了的。
比如未來建業在河南會有10多個小鎮、兩大主題公園,20多個商業購物中心,10個高端酒店,80個幼兒園、中小學等。
這種差異是必然的,或是先天的,原因總結有二。
其一,比如萬科、碧桂園的規模雖大,但若將規模分拆到每個省、每個地區就未必大了,而且巨頭的這種大,更多是在住宅銷售維度,而基于為客戶提供的本地服務資源、服務權益就是少之又少,這不是說巨頭沒這個能力,而是他們全國化戰略的必然短板決定了的;事實上,外來一線房企往往是全國化布局和投資輪動選擇,他們看中的是中國房地產不均衡帶來的區域輪動、城市輪動機會。所以這樣的商業模式決策邏輯下,河南或鄭州,并非全國化規模房企的“愛的全部”,但對建業來說,河南是建業的100%、是老胡的100%。
其二,外來巨頭和河南本土房企更多聚焦在河南的鄭州,80%都沒有布局河南地級市、縣級市,這也導致其他房企在“大河南”18個地級市缺乏資源稟賦,而建業在18個地級市、120個縣級市全面布局,而且銷售額在河南14個地級城市占據第一,整體河南市占率高達10%,而且客戶數量高達100萬,這也是為何建業敢玩“百萬客戶游鄭州,游河南”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河南18個地級市與省會鄭州有的一拼,比如類似省會城市武漢在湖北GDP占據50%,虹吸效應和中心地位顯著,但鄭州占據河南GDP僅僅20%左右,河南類似南陽地級市人口與鄭州一樣也突破1000萬,或者處于準千萬量級。有幾個類似周口的地級市去年建業住宅銷售突破100億,顯然,河南18個地級市中的優秀者與鄭州PK,無論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較量,并不遜色太多,這樣的情況下,建業在鄭州和18個地級市全覆蓋,其整體資源覆蓋度就更縱深、更均衡,建業+戰略就能廣泛覆蓋河南各大地級市。
第四,胡葆森個人和建業集團在河南的“品牌”與“商譽”,這是其他房企不能比擬的。
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為河南人民建造好房子,為河南人民提供好生活……建業27年耕耘河南,不出河南,這一情懷或是近乎偏執狂的對河南熱土的固守,讓建業和老胡在河南老百姓心中口碑非常好。事實上,企業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還是建業人,其實都是企業情懷和企業價值觀的折射。而更多房企進入河南,很多都是在商言商,或者割韭菜的心態,到了最肥沃的鄭州市場,弄一批房子賣掉后就離開了,他也不在乎房子之后出了問題怎么辦?建業在河南,正如胡葆森的口頭禪一樣,別人是游擊戰,建業是陣地戰,必須重視老百姓口碑。
在河南,建業沒有任何理由為客戶提供二流產品和服務。
不僅僅是賣房子,深耕河南的建業還持有、運營、服務很多持有型資產,這是其他割韭菜房企所拒絕的。
第五,在河南,建業擁有100萬業主的客戶基數是其他房企所不具備。
截至目前,建業在河南擁有100多萬業主,加上15萬學生家長(建業教育集團)、超過8000位的君鄰會會員,4000萬/年的商業客流、300萬球迷、酒店年客戶接待量高達1200萬人次……不僅僅是數量龐大,而且建業業主不是“泛客戶群”,不是普通人群,而是大多都是高凈值人群,而且建業深耕河南27年,一直強調與客戶的互動、能夠清晰知道客戶的訴求、需求和需要,建業與業主的距離、信任度,以及對業主需求把握的精準度是其他外來房企所不能比擬的。
所以,建業+戰略是有前提的,正因為建業+的5大不同,才讓建業+戰略,你學不會!
建業+,如何落地?
1.新生活集團:建業+戰略的抓手
如何能把建業和100萬業主連接在一起?且低成本、高效地連接?
如何讓業主更便捷、更快速享受到建業最全、最新的服務資源?
如何讓業主在建業+某業態享用時能便利對接其他建業+的業態服務?
如何能在建業豐富資源和眾多客戶之間形成真正有效的互動、溝通?
…… ……
對此,這一系列關鍵問題的答案就是“建業+”。
建業+,加出新生活!
為了讓“建業+”和“好生活”戰略有效落地,建業在2016年特別成立了建業新生活集團。它既不是傳統的物業社區公司概念,也不是房企+的某個產業,而是統籌建業+旗下酒店、商業、科技等所有產業板塊,站在滿足客戶美好生活的出發點,去推進建業+和為1億河南人提供好生活愿景的落地。
某種程度上,這個新生活集團,是建業自我迭代的“新物種”,也是建業新戰略的一個“戰略標簽”!
2.客戶服務平臺:強大的“建業+APP”
為了這個建業+的落地,胡葆森親自擔任了整個建業+大服務體系的總設計師和組長。苦惱的是,七八年前沒有互聯網APP,建業+的產業覆蓋度也在不斷積累,直到2019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承接“建業與百萬客戶”溝通、交流、互動的超級平臺——建業+APP終于誕生了!
建業+APP ,表面上是個APP,實質是一個超級服務平臺!
“建業+”APP面市后,將為全省 4000 萬商業客流、100 萬業主、15 萬學生及家長、10 萬員工及家屬和 8000 余名君鄰會會員提供全時間、區域無盲點的生活服務,而整個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將涵蓋“物業管理、優選生活、智慧社區、品質居住、定制旅游、精致酒店、商業管理、農業發展、文旅運營、高端會員組織”等多元業務,成為建業版的河南新型生活方式超級服務體系。服務體系種類之全、商家之多、覆蓋之廣,在河南很難找出第二家!
在這個高能APP平臺里,建業集結了“3大類”服務資源。
第一類:建業自身27年積累的多產業、多業態、多領域的產品服務資源。
第二類:建業眾多的合作方資源,比如商場里面的品牌商家租戶,他們雖然不是隸屬于建業,但建業因為“優秀甲方”的優勢,可以約束這些品牌商家,比如Prada,當建業+為了打造差異權益,即建業+會員在Prada專賣店只要買夠5000元,就必須贈送一個Prada小錢包,建業開玩笑表示,如果不送明年就別租店了,直接調換GUCCI,如此一來,建業往往能夠給予客戶頂級商家之外的“額外優惠”“局部特權”。
第三類是建業全方位整合的數不勝數的“品牌聯盟”商家。
截至目前,建業+已與國內知名平臺如京東、網易嚴選/考拉、順豐優選、中糧我買網強強聯合,同時與國內知名品牌企業如眾品集團、海底撈、白象等建立戰略合作,涵蓋格力、美的、海爾、三菱等數千個品牌,超十萬種商品,包含家電、手機、電腦、酒水、糧油、旅游等 14 大品類。 同時,本地體驗服務方面,建業+已與車享家、鄭州法利瑪莎拉蒂、魯班張等在內的“139個頭部品牌”商家、502 家門店達成深度合作。
線上,有一鍵可達的“建業+”APP。
線下,有遍布全省的服務網點。
建業+APP,最終消除時間空間距離,隨時隨地暢享全時段、全功能、全地域的“建業+”大服務體系,最終建業的100萬客戶,可以獨享專享一種“建業式的特權”——即“買啥都是進貨價,走哪兒都是 VIP”的海量權益。
建業的服務特權,往往超乎你想象!比如在強勢平臺京東等平臺,建業會員可以享受“折上折”特權。
你可能會奇怪,京東本身就有折扣,為何京東這么大的超級平臺還愿意給出“建業+”會員折上折的特權?
這核心的邏輯還是在商言商,建業+百萬會員能夠有助于京東的生意更好,而且可以實現雙贏和多贏。比如以建業+某社區業主在京東平臺購買白酒“五糧液”為例,比如京東五糧液一瓶大概是1070多元,而對接的建業+APP平臺上只有800多元,為何有這么高的獨享優惠?
答案很簡單,建業+APP通過社區團購,拼夠10瓶、20瓶后就可以一次1整箱五糧液統一運到建業服務驛站,唯一差別就是建業+這個平臺團拼可能要多出1到3天,但是團拼之后一整箱的物流成本比一次一瓶個人配送的物流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如此一來,這樣批量采購、團拼的模式也反向降低了京東的成本,并提升了銷量,這是多贏了。
截至目前,建業+APP剛上線,已經有近140萬客戶下載安裝了這個APP!
建業+,玩出服務新高度
單一的企業,有人賣產品,有人賣服務;
多元化的企業最多賣不同的產品和服務;
對建業+而言,建業新生活提供的是一個超級平臺服務,它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整合建業內外部所有資源,最終提供綜合性的服務平臺。而“買什么都是進貨價,到哪兒都是VIP”,這是建業+服務價值的一個通俗表達!
面對客戶,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可以總結為三大價值。
第一,提供讓你“想不到”的豐富多彩的海量會員權益;
第二,引導你更多體驗線下服務之美妙,而不是過多時間在線上,因為建業+的服務體驗會超預期;
第三,類似建業特權、優惠、專屬的海量服務權益體驗是有“保障”的,可向商家追責的!
1.超強權益:獲得感更強
建業+的服務權益感是很鮮明的、顯性化的。
首先是獲得感很強。現代消費心理學的根本是,消費者不是追求便宜,而是追求便宜感,即更高的性價比的感知是很重要的決策依據。對建業+的服務權益而言,核心有兩大獲得感。
第一,豐富的獲得感
建業會員花同樣的錢,就能得到更好或更多的品質服務,反過來就是同樣的高品質服務,建業會員只需要出相對更少的錢就有資格獲取,這是一種很強的獲得感,即高性價比;
第二,專屬權的優越感
很多服務或者是產品,可能是非建業會員花錢買都買不到的服務,但是通過建業+成為會員后,你就能夠得到,這是權益的專屬權,獨享權,這一點讓建業會員很有優越感。
以建業+服務平臺的聯盟商家“海底撈”為例,海底撈大家都很喜歡,但每次去消費都要排隊一兩個小時,基于此,建業+以河南100多萬中高凈值客戶為談判籌碼,與海底撈溝通,每家餐廳包5到10張桌位,即只要是建業+的會員,就可以直接入席,不排隊……事實上,這種小小的特權,是花錢都買不到的優越感和便利感。
另外,服務更加智能化、個性化
今天已經是智能化、物聯化時代,也因此,建業+的大服務也強調在權益多、內容多的情況下,加大對客戶智能化、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更人性化、親民的互動,比如建業酒店,通過人臉識別就已經提前知道您是建業+的會員;比如你所在的社區鄰居都在用某一服務、某一權益,建業+就會智能推送給你參考;比如根據你的消費大數據識別出你的需求,比如你喜歡健身,建業+app就可以定向精準推送一些健康食品、養生相關的權益。比如你已經一個星期沒運動了,這不合適,正好建業足球小鎮有優惠空場,可以去踢一場球。
2.豐盛體驗:生活有詩和遠方,生活重在線下體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是很多人的心聲,很多人喜歡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在建業+服務體系中,建業+APP雖然集成了很多有趣好玩的,但建業并不希望業主停留在線上,而是希望會員走出去去體驗好生活,體驗建業豐富的服務場景和有態度的生活方式。
建業+APP最終只是最新、最全、最優惠的服務的一個展示平臺,一個建業+與100多萬會員的溝通平臺。
比如建業發起的百萬客戶免費游鄭州,即號召全省18個地級市的建業會員可以連接在一起,集中組團去游鄭州,去探索本地文化、歷史、美食、風景等。
“百萬客戶游鄭州下一步是游河南,我們自己的旅游公司,自己的酒店公司,我們自己的所有的各地的君鄰會的小伙伴啊來組織這件事。”發布會上,胡葆森強調!
3.服務品質:建業先行賠付的機制
好的服務核心還要有監管!即對服務品質、服務質量的監督和維權保證。
一方面,建業+希望整合越來越多的聯盟商家、第三方機構為客戶服務,另一方面,如何有效保證越來越多第三方服務商家的質量,反過來,建業會員突破100萬,建業+APP有140萬用戶,未來還會增長到200萬、500萬,那么如何對建業+APP和建業會員給予服務的追蹤、關懷和服務品質保障?這是建業+思考的問題。
如何品質保障?建業有自己的關鍵舉措。
首先,是主要服務的高覆蓋性。建業+APP是一個開放的服務平臺,但事實上,再多的服務,也不可能滿足會員好生活的全部,但建業希望自身提供或整合的服務資源,整體從客戶出發點來“布局”和“聚焦”,即至少要覆蓋大多數客戶的高頻需求、比如日常喜歡出行的地方,比如常去吃飯的餐飲店,甚至日常最重要的活動,都會納入建業+平臺,目的很簡單,即希望在建業+APP平臺上,基本能解決大部分高頻需求。
其次,建立了“建業先行賠付”的擔責機制。建業表示,在建業+APP平臺下,客戶如果享受到很差的服務和產品,建業確認后即會先行賠付,然后自己再和商家進行談判對接。
最后,對商家建業+平臺也進行監督考核。如果出現服務事故,第一次會黃牌警告,第二次直接紅牌出局。
建業+的操盤策略
建業新生活服務體系到底該如何落地?
建業如何“操盤”建業+這個超級項目?
對此,老潘總結下來,核心有5大策略。
1.服務組織機制:新生活負責輕資產+三級服務體系
建業新生活是建業+戰略的承接組織,在建業,用最樸素簡單的視角去看:
“建業地產”造好房子,
“新生活集團”造“好生活”,
兩者分工明確,相互協同,最終1+1大于2。
同時,建業新生活集團成立之后,建業在建業地產和新生活進行了輕重資產的切分。即凡是涉及重資產的投資、開發、建造則由建業地產負責,而凡是涉及運營、服務的輕資產等,無論是住宅物業,商業運營、農業運營服務、小鎮運營等都由新生活集團負責。
同時在新生活服務體系上,建業服務完全領先和區隔了傳統的物業服務,在行業率先構建三級服務體系,這不僅是在河南,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少有的!
何為建業三級服務體系?
即提供滿足業主居住環境和生活安全需求的 1.0 基礎服務;
依托社區服務站、建業+APP,提供業主線上+線下全維生活需求的 2.0 增值服務;
依托君鄰會、“建業+”幸福生態系統,打造新型鄰里關系的 3.0 定制服務三級服務體系。
2. 服務資源整合原則:第一原則+互為唯一
建業+,新生活可以嫁接太多的服務內容,但選定領域后如何去把握操盤和服務商家的量級?行業第二名、第三名是否都可以加入成為聯盟商家?這是很現實的命題,建業+必須給出明確答案。
對此,建業+確立了兩大原則。
一是第一原則。即首先是規模效應,行業第一意味著綜合競爭力。
其次,如果在短時間在河南省這個行業,建業自身能夠做到行業第一,那么,建業就自己組建團隊去做;但反過來,如果自己短期做不到第一,那么建業就主動跟行業第一去合作,甚至收購。
二是互為唯一原則。即建業+在與供應商戰略合作時會強調“互為唯一”雙贏法則,舉個例子,以空調產品為例,假設建業+就跟格力合作,整個建業+線上APP平臺就不再與其他空調品牌合作,只跟格力合作,這樣就能在建業客戶這里保證足夠的成交體量,這樣反過來,格力也才會對建業+會員的重視度具備條件,那么反過來,格力在價格或服務上也要針對建業+給予更低的折扣,是唯一的價格。
兩者互為唯一的法則,最終構建了一個雙贏的生態。
3. 組織變革:前臺“快捷化”,后臺“體系化”,人財共享“低成本化”
組織變革對建業+戰略也非常關鍵。
在建業看來,當下的企業組織的邏輯更多是治理,是金字塔的組織格局,這是典型工業化時代的管控邏輯,是為了滿足管理者的管控需求,但并不是一個服務時代的組織邏輯。
基于此,建業為了實現更好對100萬客戶會員的服務,進行了組織層面的變革。
首先,之前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熱線開始升級,9617777升級為集團最高級的服務資源指揮服務中心。在之前,9617777是在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部,隸屬于三級機構,主要負責集團、地產集團的客戶服務,未來建業已經將其升級為建業大集團服務中心,由它調動建業集團4個板塊所有的資源來為客戶服務。
它的第一使命是要調動所有資源。當然,類似建業旗下任何服務站都是建業的業務“前臺”。
其次,中臺是一個強大的賦能平臺,是一個任務分配平臺,智慧分配到對應的服務工程師,比如物業的問題就直接到物業工程師,縮短過去的層層轉移的中間流程,任務直接到終端的服務維修人員,這樣效率更高。
最后,后臺進行管理費用的組織優化,即針對服務+各個領域進行“人事共享”+“財務共享”,即后端的人和錢,建業幫忙商家解決,前臺做好業務(做事)就好了。的確,企業無非是管人、管錢、管事。而在服務行業,管理費用往往占據一大半,費用較高,而建業基于后臺的“人事共享”+“財務共享”的打通,有效地節約了管理費用。
4.服務品質保障:客戶打分,倒逼服務優化
如何讓服務從被動到主動?
如何讓服務產生更多的價值和激勵?
如何讓服務品質被監督,良幣驅逐劣幣?
對此,建業+APP采取了一種對服務人的結果打分機制。這就好比滴滴打車的5星評級一樣,不同的客戶對這個司機的出行服務和體驗進行打分。2分、3分、5分皆有。
建業+通過9617777升級為集團資源指揮調動中心后,系統平臺指派的服務工程師、服務專員等都將被“打分”,而且這個打分評價的權利直接交給客戶,這就讓建業+后臺服務關注客戶體驗和訴求,激勵和倒逼每一個服務人持確保服務品質,甚至不斷提升服務口碑和打分。
還有倒逼機制確實很好。打分,如果像嘀嘀打車,我構建一個平臺,你實際就是專心開車就完了。客戶直接評價你倒逼給你打分,打分之后就可以倒逼這個商家或服務經理提升服務品質。這一點有些像海爾前端的員工的創客化。
目前建業+則對后臺服務流程、服務人評分、服務結果等進行了打分機制,建業+也安全變成一個數字化的戰略,有了數字化,就能數據決策,反過來倒逼服務品質持續提升。
5.定制豪宅:建業+服務的高級階段
定制模式,一直是消費者到企業最短的交易模式!
在服裝等其他領域,行業有成熟的定制模式,但在房地產,行業內少有企業能夠做到真正定制化。但在建業+大服務體系下,就連造房子,開始從過去的批量造房子再賣給個人到如今建業開始為高端業主提供“好房子”定制服務。
模式很簡單,核心就是建業先找到目標客戶,通過與大家互動溝通宣傳,通過投票,通過網上征集,通過填寫意見表等等各種形式,去看大家對于好房子,對于他心中理想居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要求,他想住在什么樣的地方,希望有哪些生活配套,他的家里有哪樣的生活設施。在收集400個客戶之后,建業即將創新推出來一個定制化的產品。
小結
建業+,你學不會
建業+,正在形成建業整體戰略的閉環
建業+,也助力建業從過去單一地產的紅海到更大藍海去擴張和遨游
建業+,2019年20億,2020年40億,2021年100億,這些都是對建業+的期許
建業+,4歲了!
少數人走的路,注定任重而道遠!
潘永堂,本刊特約撰稿人,《地產總裁內參》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