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邊擴張,一邊收縮
(74期,專題“生存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是,“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有技巧的生存,我認為:他通過擴張顯示其存在價值。老子說,未敢為天下先,他是收縮的,用收縮來獲取更大地生存空間,并以此變得強大。這期間之技巧拿捏,便是大智慧。
2.城2號的擴張
(75期,專題:城2號)
——鄭州新區成立之后,河南的省會鄭州的城市版圖一下大得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老胡總在強調,河南之于中國恰如中國之于世界。它不是最強的,一定是最重要的,這個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其省會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要擔當起“商業城市”,對它來說無異于是高難度的動作。高速鐵路修通之后,鄭州之于全國的意義更為重大,也給鄭州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3.投資并堅守于未來
(76期,專題:城3號)
——對于河南的地級城市來說,2002年,當建業一步跨入濮陽,開啟了省域化發展戰略的同時,也開啟了投資于河南未來的序幕,同時技巧性堅守就成了常態。直至2008年建業成功上市,這樣的規模投資才開始出現成效。
4.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77期,“追憶與夢想”專題,陳榆《恒指之選:優質港股的標準和方向》)
——好公司是否意味著好股票?陳榆認為,標準決定了是否對等。但關注理財的人士會說,成長性更重要。如果再加上反向操作和時間成本,就會收獲好公司就是好股票的驚喜結果。當然,保有最基本的常識再給一個完全無摩擦的環境,嗯,是這樣的。
5.他們是市政廳真正的主人
(78期,“新城之戀”專題,王受之《穆迪港:“新都市主義”的典范之作及它倡導的生活》)
——王受之的文字總是帶著知道分子的“知道”意味,他的老朋友央美的建筑教授張寶瑋說,他,真的是什么都知道。在這篇文字里,他說,穆迪港的市政廳,不同于中國大陸,在這里,要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合作、融洽相處的關系,市民們學習、研究、讀書、交流都可以在這里。政府的辦公地點和市民活動中心相結合的地方,對中國來說太為理想,也僅限于知道。
6.根本問題不是“跨”
(79期,“跨界”專題,嚴鈺《“跨界寵兒”:支付寶的“跨界”啟示》)
——作為支付寶的個人用戶,我得感謝有它,讓我足不出門就可以享受世界各地的商品,生活在了世界村。它的成功不在于是否跨界,而在于是一個重要的模式,也就是“商業模式”,要想讓它成功,就一定要讓它“利他”。日本京瓷的創始人稻盛和夫認為,冥冥中給他的力量是用一些美好的行為集聚起來的,說起來很玄,但其實就是作者的那句話“好的模式是由服務人類的動機所驅使的”。“跨”得成功,就是這么簡單。
7.我們離真相有多遠
(80期,專題:網絡“處世學”)
——因為網絡,我們更接近新聞事件的真相,當然也有可能離真相更遠,全靠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來進行判斷和甄別。這樣的環境是好的,最起碼是有希望的。
8.建立現代土地產權制度,方向是好的
(74期,城市鄉事,趙曉《“新土改”的老問題》)
——趙博士認為,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改革是從殘缺的土地產權逐漸向建立現代土地產權制度過渡,方向是好的。從2009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來看,這就是一個方向,而真正在城鎮化和農地入市等一系列的動作背后,真正的執行和各區域的均好性都是另外的影響其方向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9.再看鄉鎮企業
(75期,城市鄉事專欄,吳曉波《不要把農村當“泄洪區”》)
——當某一個詞語流行到泛濫之時,這個詞語就會在很多人的字典里被透明化。“鄉鎮企業”這個詞,就是這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忽視的。農民在本土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因為關乎“民富問題”,這或許是城市化的最好途徑,避免他們淪為“城市貧民”,這對河南來說更具借鑒意義。
10.2010的亞冠,送給河南球迷
(76期,足球專欄,劉建宏《河南奪冠?為什么不!》)
——2009,建業足球一直在奪冠的多方揣度中度過。它給河南帶來了什么,河南這方厚土又給了它哪些滋養,這或許是個“雞和蛋”的傳統話題,但給河南球迷,真的打了一支興奮劑。
11.不要迷戀,不是傳說
(77期,建業老友記專欄,宋曉鳴《方風雷:為人處世之道》)
——身處建業,就不可能不偶爾耳邊飄過方風雷這個名字,“他是個很有大藍圖描畫能力的人”、“他與老胡的多年交情”……他,正應了那句話,人已不在此江湖,但江湖仍有他的傳說。曉鳴給我們帶來了真正的他。愛《論語》,愛運動,這正是哲學處世與簡單生活的征兆。其實,對建業來說,他的影響一直都在。
12.長痛與短痛
(78期,“地產”專欄,陳宜飚《幽微未明:全球視角看房地產投資》)
——他在此文中大膽預測,之后的房價將步入一個向上調整的通道。在2009年的小陽春之后、房價迎來又一撥上漲之后、在迪拜的地產支柱經濟破滅后,中國地產泡沫論又一次在各學者間踏上了流行的節拍,但這似乎都沒能影響房價的漲幅。樂觀一點說,2010年還有寬松信貸政策延續性,當然也絕不排除短時的嚴厲宏觀調控政策。房地產企業會說,我們有能力搞好產品和服務,但沒有能力猜透政府手里那張調控的牌。買房的人會說,是等,還是出手,對自住需求的人來說,無論哪種選擇,無非就是長痛與短痛之別。
13. 日本它總是苦干
(78期,企業專欄,朱偉一《通用,汽車帝國的傷痛和啟示》)
——我對面對任何事都要在情緒上一口一個“小日本”的人,總要謹慎看待,有位朋友,連買車也要如此這般表示,這是一種無知的自大,當然還有不理智的民族主義情結。盡管如此,我們一邊鄙視日本,卻對其他的洋垃圾喜出望外,從悍馬到通用再到沃爾沃,當然還有迪斯尼。朱偉一說,日本它總是苦干、低調、務實,也同樣富裕。這又一次證明,對最基本規律的恪守一定是具有長遠眼光的投資行為。
14.國進民退
(79期,企業專欄,葉檀《為民營企業一辯》)
——葉檀,這個有點犀利的女人認為,在“經濟復蘇”的呼聲下,民營企業一步步退后,連王石都說,與國企合作是萬科的追求。如果一直是這樣的狀態,在壟斷的背景下,整體經濟步入下行通道也會為時不遠。
15. 應作如是觀
(74期,人文專欄,何進《從蘇軾到蘇東坡》)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對蘇東坡的描述很為理想化,他似乎對這樣一位獨特的文人、政治家充滿了崇敬。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風格給當時也給目前的民族性格注入了樂天和悲憫。
16.《小團圓》,迷了誰的眼
(75期,城市屋檐專欄,韓松落《張愛玲的剝皮舞》)
——朋友跟我說,《小團圓》在北京那個圈子已然變成了重要的文化事件,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風靡全國的“艷照門”。就是個人的隱私,才會成為諸人談論的焦點。你想說,它給了我們什么?震撼、顛覆,或者就是一本小說。
17.長亭外,古道邊
(76期,文化專欄,楊早《李叔同:偏執與多才》)
——從《城南舊事》聽到這首《送別》,知道了李叔同,看到電影里濮存昕飾演的弘一法師那清癯而樸拙的面容,記得他在重病之時所說的,“小病從醫,大病從命”。他可以帶一把牙刷一片舊毛巾和一床破絮被游走四方。紛繁復雜之中,我們如果能有他如此心境百分之一,也幸甚之至。
18.果為洪爐大冶
(77期,畫語專欄,衛衛)
——“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可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面對這樣的豪邁言語,很容易走入“知易行難”的困局,這是一種糟糕的境況。如此,我們就從自然的角度去看待人之于社會的獨立性,如果一開始就是特別的,那就不必要改變自己了,果如此,那我們也就成了環境的一個部分,天長日久地堅持下來,那就真是“洪爐大冶”。
19.傳記中的知識
(80期,李木《〈滾雪球〉,巴菲特真實人生的7個關鍵詞》)
——不管是這本書還是德魯克的自傳《旁觀者》,很多自傳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個窺視的機會,從他人的生命軌跡中洞察些內容,可能是很多人的習慣。
20.他的事情,只到36歲
(83期,文化專欄,朱洪海《唐德剛版〈張學良口述歷史〉出版始末》)
——近來的電視劇里,一直有張學良的身影,唐先生版的這本書,一定可以給我們提供上世紀的風風云云背后的諸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