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NYE NEWS
最近新聞
2月15日,建業集團2025年管理年會在鄭州召開。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副董事長王俊,集團總部、業務集團、集團直屬公司以及各...
7月27日,建業集團2024年中管理會議在鄭州召開。集團董事長胡葆森、副董事長王俊,集團總部、業務集團、集團直屬公司以及...
...
統一思想 堅定信念 明確方向——建業集團召開2023年中工作會議
2023.07.117月10日,建業集團2023年中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聯席董事長劉衛星、副董事長王俊,集團總部、四大業務...
1月29日,建業集團2023年管理年會在開封建業鉑爾曼酒店召開。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聯席董事長劉衛星、副董事長王俊,集團總...
2010年7月29日,《河南商報》B12版“河南波士堂”欄目刊發了第六期胡葆森董事長專欄文章--《正確處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五大關系”》。詳文如下:
正確處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五大關系”
做企業一定要在心態上做到“長期樂觀、短期謹慎”。不論你的企業做得多大、有多長的歷史、從事什么行業,都需要保持一種樂觀、積極、謹慎、冷靜的心態。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踐中,要處理好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五大關系”,也就是“戰略與競爭力的關系、基礎管理與企業表現的關系、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專業化與多元化的關系”,以此來保持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戰略與競爭力的關系
戰略決定方向,競爭力決定結果。只有戰略沒有競爭力,企業將停留在一個空的層面之上;只有競爭力而沒有戰略,會使企業的發展過程有可能與目標背道而馳,二者不能偏廢。
在專欄中我曾詳述制定戰略的方法,在此不再贅述。戰略對于企業是至關重要的,哈佛大學有一句名言:做正確的事(do right things),強調的就是企業戰略選擇的重要性。戰略選擇的錯誤如果依靠戰術來彌補,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一定要認真對待戰略的選擇,特別是行業、市場的選擇。世界著名的怡和財團,其掌舵人在說起保持企業長盛不衰的秘訣時,歸納為“減少決策”四個字。因為只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減少決策。
當企業確定了正確的戰略后,競爭力將是保證企業在行業內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競爭力?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競爭力、什么能被稱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第一,產品和服務的獨特價值;第二,這種獨特的價值必須體現在其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上;第三,這種獨特的價值是其他企業難以模仿的,即所謂的“拆不開、搬不走”。只有滿足這三個要素的競爭力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這種核心競爭力將能夠保證企業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基礎管理與企業表現的關系
基礎管理就是企業的基本面,指的是企業的管理架構、團隊、制度、技能等各個方面。企業表現就是企業的經營成果、市場占有率、市場規模、品牌美譽度等。就如我們不能在沙灘上建筑大廈一樣,如果企業的基礎管理即“基本面”有問題,企業就不可能取得長足的發展,企業就會表現出各種問題。如何判斷企業的基本面好不好呢?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提出了一個“7S”框架,從7個方面來判斷企業的基本面是否存在問題。這7個方面中,核心是“共同價值觀”,如海爾的“真誠到永遠”、萬科的“讓建筑贊美生命”、建業的“根植中原 造福百姓”。然后依次是“戰略、結構、制度、風格、團隊、技能”。
另外一種判斷企業基本面的方法是看財務報表,是指盈虧平衡表和資產負債表。從這兩張表中,既可以看到企業的過去、現在,也能預見到企業的未來,同時也能反映出企業是否做到“盈利、增長、持續、穩定”。一個好的、成熟的企業能夠通過經營管理來設計自己的財務報表,使企業實現“持續盈利、穩定增長”的經營目標。
企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
這兩者間的關系在本質上反映的還是企業中短期決策與長期決策之間的關系。中短期決策解決的是有關企業生存的問題,也就是企業的“急事”;而長期決策解決的是有關企業未來發展前景的問題,也就是企業的“大事”。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面臨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發生沖突的局面,需要企業家做出選擇。企業家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從一個大歷史觀的思維角度做出正確的選擇。試想,常常選擇短期利益的企業如何能夠保持長期的發展呢?而只顧長期利益不看短期利益的企業也很可能會倒在生存考驗的面前。
建業在戰略推進過程中,通過自己的實踐與總結,提出了一個優秀企業的標準——“四個高度統一”,即“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企業利益與員工利益、戰略目標與執行過程”的高度統一。這一論述講的正是企業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間的關系。對于企業來說,“物質追求、經濟效益、企業利益、戰略經營目標”是企業經營管理工作中的“規定動作”,影響企業的短期利益;而“精神追求、社會效益、員工利益、執行過程”則是企業經營管理中的“自選動作”,影響企業的長期利益。雖然我們強調要首先做好“規定動作”,但只有那些能夠把“自選動作”也同時做好的企業,才真正能夠實現基業常青。
國際化與本土化的關系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企業越來越重視如何處理“國際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系。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國際化并不是一定要走出國門向外拓展、引進海外管理;本土化也不是要故步自封,拋棄好的國際經驗,完全迷信土經驗、土辦法。這兩者的統一,就是“要以國際化的視野決定戰略,以國際化的手段整合資源,以國際化的標準管理企業,以本土化的文化組建團隊,以本土化的策略經營企業,以本土化的戰術開拓市場”。中國的市場經濟只發展了三十余年,而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他們有很多好的經驗可供我們借鑒,掌握這些經驗將使我們擁有更高的經營管理標準。
建業作為一家深深扎根中原的房地產企業,于2008年6月6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通過海外上市,建業從世界頂級的幾家投資機構融資成功,把國際的資金用于改善河南地市的人居環境,不僅實現了建業所提出的“五個承諾”(即為這個城市打造一張新的名片;為當地老百姓創造一種新型生活方式;與當地的開發商一起提高這個城市的建設水平;為當地政府上繳更多稅收;融入當地,當好這個城市的宣傳員),而且,也讓世界認識了河南,了解了河南。這也體現了“國際化”與“本土化”的融合。
專業化與多元化的關系
世界著名管理大師波特的三大基礎戰略理論中,強調企業的戰略應當做到“差異化、低成本、專一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企業的持續發展。而在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有關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爭論也一直持續。通過三十年的探索,中國企業在多元化的實踐中付出巨大代價后,目前基本達成共識,專業化才是企業獲得長久發展的基礎。
專業化要求企業要努力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做到第一,因為處于第一位置的企業將會有機會擁有更多的資源,而第二位就容易被人遺忘。舉個例子,幾乎每個人都能說出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瑪峰,但又有幾個人能說出世界第二高峰是哪一座山峰呢?同時,我們也要明白,做專業化是要抵御很多誘惑的,把企業做簡單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境界。如果你想在資本市場贏得認同,必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做到最好,那就需要堅持專業化。
但是多元化也不是一無是處。在特定條件下,多元化也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多元化大多是特定條件下快速整合資源的手段,是投資型企業規避風險的策略,是行業市場飽和后的擴張選擇。
三十余年的從商經歷,使我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商業的內涵,也有了更多的感悟。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嚼得菜根者,則百事可為。如果能夠在任何時候都保持一種“深秋的心態”(即深秋時節20℃的溫度,這個溫度夏時涼爽,冬季溫暖),把自己的心態控制好,對自己的企業保持一個清醒的認識,就能讓自己的腳步更加穩健。